第五集:在中国,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

发布时间:2023-03-14 10:0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婉露 | 责任编辑:孙婉露

有些外国朋友看到中国政治领域有一个现象: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于立法以及其它重大决策,好像很少投出反对票,有时候对一项决议甚至是大会全票通过。于是外国朋友就会有疑问:这到底是真民主还是“走过场”?再进一步说,在中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那么,它如何在实践中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

首先,我想说,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在过去几百年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代议制民主制度,以议会选举和两党制、多党制为主要特征。也因此,一些西方国家会拿这一标准去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

但是,世界各国追求民主,其初衷是希望人民能够在国家治理中,有发言权、有参与感。这也意味着,民主是一个结合国情、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民主不应也不会只有一种制度或形态。

在过去70多年里,中国不断完善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国家治理中,逐渐呈现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态。这种民主形态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投票”,还尤为强调“持续而广泛的参与”。

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事例。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在此前,历时五年的民法典编纂工作中,立法机关前后共10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42.5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

而且,全国人大每一次审议各分编草案后还会到地方调研。比如针对物业纠纷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立法工作组会深入小区、居委会,专门找物业代表举行座谈,听取基层意见。

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面世后,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草案进行了审议和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又作了100余处修改。

像这样的开门立法、开门决策,是中国各级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工作要求。我们说的“开门”,其实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公众可以进来参与决策,比如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制度等等;另一方面,决策者也要从屋里走出去,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中国凡制定重大决策,必是调研先行,就是这个意思。这些使民众得以平等有序地参与政策制定,政府也能更广泛地听取民意、吸纳民智。

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就是2009年中国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所以想谈这个,是因为医疗改革所牵涉的相关利益群体太多了。从普通群众,到医药零售行业、医药生产企业,无一不受到改革的影响。参与政策制定的各部委之间都有很多的意见分歧。情况非常复杂。

那么,如何推进呢?中国采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协商,各层面的协商。

比如,针对公立医院改革,当时的卫生部、财政部、发改委都有各自的思路。他们在起草各自负责的版块时,会事先进行沟通,优先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对解决不了的争议点,医改协调小组会召开部门间协调会,进行商讨、磨合。

而且,整个政策酝酿的阶段,也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决策部门就公立医院的改革进行了独立的专题调研,走访多个省市,与官员、基层医护人员,以及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座谈;同时,还通过举办研讨会的方式,把海内外的政策专家“请进来”,参与沟通、协调。

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中国特别重要且有特色的民主形式。而协商,就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票决、“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沟通讨论,把多数派和少数派的意见尽量都反映出来,取得共识。如此,民众有更多机会进入政策制定的轨道,政策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向前推进。

还有很多例子无法一一详细展开。

每年,中国出台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的立法和政策,都在努力实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应该是具体的,应该能够让人们真正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环节制度,追求的就是在国家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中,人民都有机会参与,主张都能被听到。

我们现在再来看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到最后投票的环节,反对票很少?这是因为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诉求已经被充分体现了出来,最大范围凝聚了共识。

中国人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当然,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的。道路漫漫,唯有上下求索。扎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土壤,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奋斗。行而不辍,初心不易。

中国共产党的求索之路,也将与其它国家治国理政的实践相映成辉,共同构筑起人类政治文明的灿烂图景。


本期部分资料参考:

1、新时代的人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

2、《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