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中国共产党何以“守民心”?

发布时间:2023-03-08 10:0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婉露 | 责任编辑:孙婉露

过去70多年,中国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可以说,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角度看,根本逻辑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世界上,只要是民主国家,执政党都会强调“人民”。但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把理念与实际贯穿起来,不至于让理念成为无意义的口号。

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看来,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确保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亲眼见证过的故事。我们节目组前两年曾经在延安延川县拍摄过一个关于扶贫的纪录片。我们当时去过一户人家: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带着三姐妹,从前就生活在一个被大火烧过的土窑洞里;我们还见过一户家庭,家人接连患重病,因为治病而陷入贫困。

这样一群人,有着切实的需求。我们在当地看到,村干部去了解贫困户情况的时候,真的是逐一上门去核查每家的情况、每家的真实收入,在此基础上,再为他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这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策略。最后,这些人家解决了住房,解决了工作,孩子们也上了学。

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各级执政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基层去真正地接触群众,了解百姓疾苦,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近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扩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现阶段尤其重要的,就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了能够始终不移地向目标推进,中国党和政府制定重大战略规划,多以五年、十年计。还有的远大目标,比如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来,在一届届领导人更迭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细化。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也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表现,它使得前进的方向明确,征程不被打断。

那么,你一定也会想知道,这些重大发展规划是怎么来的。拿二十大报告来说,它诞生的第一步,就是课题组深入基层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调研。报告起草组从去年1月开始,就按照不同的主题安排了调研任务。在此后的3个月,各课题组到各省区市实地调研了179批次,涉及城乡社区、工厂企业等各个单位;对465个单位进行了书面调研;召开的座谈会有一千多场。一次次调查研究,让中国共产党更加了解到实践的发展和民众的意见、需求,为探讨改革发展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

从过去几十年来看,中国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有群众智慧的贡献。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的发明权就在农民;再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发表了一封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内容的公开信,随后,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掀起了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改革浪潮。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要作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所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依靠人民”。在实际工作中,党不断收集民意,汲取民众智慧,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然后面向人民进行解释,再执行下去。这一过程中,人民的创造、意见可以再反映上来,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短短几个例子,不足以穷尽“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丰富内涵。但是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努力实践一条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的道路。如我开头所说,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千千万,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条道路,没有亿万中国人民的同心同德,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不断健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各项制度,使其得以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守住人民的心。


(本期专家顾问: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 田改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