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男儿三艺:草原“巴特尔”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教授、内蒙古职业搏克竞赛联合会秘书长朝克图:“过去的时候,向三项超群的男子,授予‘巴特尔’这个荣誉称号,巴特尔是‘英雄’的称号。”
自古以来,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人们,热烈地崇拜摔跤、赛马和射箭的能手,将这三项比赛统称为“男儿三艺”。那达慕大会上,人们聚在一起,不分年龄、身份、民族、地域,只以技艺高低论英雄。“三艺”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摔跤。曾有人说,这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种摔跤。草原人民赋予摔跤的内涵,不仅包括了勇敢与力量,还有不畏强、不凌弱的平等精神。
朝克图:“不分体重级别。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首先触地的,就是败了。一跤决定胜负。”
说是“男儿三艺”,其实蒙古族女子也不让须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就曾记载元朝时蒙古公主艾吉阿姆亲自下场摔跤择婿的故事。
蒙古族的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三艺”是技艺也是游戏。三项运动都来源于草原生产劳动——蒙古族自古游牧,一生都在马背上;狩猎要求箭法必须精准;而摔跤中的很多动作则源于对狮子、鹰、鹿等动物的模仿,或是抓马驹等日常生活。
呼和浩特市跤衣工匠阿木尔斯那:“一张皮就做一件多一点。如果料选不好,一件跤衣就是次品。”
跤衣是最重要的装备,一件好的跤衣,可以伴随摔跤手的整个职业生涯。跤衣背后的铜镜上,刻着摔跤手最珍视的图案——猛兽、家乡,或是崇拜的山河。泡钉数要是2的平方,这件跤衣上就有512颗,每一颗都是纯手工打造和缝制。
阿木尔斯那:“有时候不是很结实泡钉就掉了。如果摔跤时钉子掉了,跤衣就掉价了。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爱玩机器,不手工做这个。”
70岁的阿木尔斯那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制作跤衣,如今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手工完成一件跤衣需要3天,好的跤衣成本就高达3000元,利润很薄,如今全内蒙像这样的手工跤衣作坊已不超过10家。
民间运动的魅力来自于“自由”,但有时也失于自由。由于没有规范,摔跤的动作、规则、服装等都没有标准,比如有些摔跤手为了取胜,就把跤衣的袖口做得很紧,让对手没有可以抓住的空间,这其实已经偏离了摔跤的精神,所以想要做到真正的传承还需要现代的标准化来支撑。
朝克图:“如果将来国际化,向国际推广,那么必须有标准。现在这个问题很矛盾,怎么能把传统手工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做到最好。”
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仅在典籍文字中,更在民众生活里。“三艺”赛场上的蒙古民族生机勃勃,正如摔跤的蒙语名称“搏克”的含义:结实、团结、持久永恒。现代内蒙人也不会停止思考,如何将古老的“男儿三艺”从草原带入更广阔的世界舞台。